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

芒萁


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

奇異果


第一次發現山上有奇異果園,是往mama yuming家的路上,在黃家的對面。那片果園的主人是魯壁民宿的老闆,去年暑假和一群朋友造訪,採了滿滿兩大袋。知道馬美的同時就與奇異果的名字連在一起,佳儀說一次往下馬美的路上,遇到了一群打算在馬美種奇異果的朋友,他們經過調查,馬美的土質氣候最適合奇異果生長。一直記得這事兒,後來到馬美多次,始終沒見到這兒的奇異果,以為只是傳說,這次上山終於親見。

上馬美之前,佳儀交代要在帶來的布上做些裝飾,帶來了布用顏料,想找些美麗的樹葉做葉拓,於是決定早飯後往下馬美走去。孩子們很配合,跟著我們往下馬美方向散步,邊走邊認邊採身旁看到的小植物,刺莓、野玫瑰、白袍子、串鼻龍、菊科的紫色小花、百香果、馬告…沒想到一路上沒有遮蔭,頂著大太陽,不到半小時就有孩子哀求回頭,最後只好在看到第一顆棵結果的馬告時往回走。

回程的路上,Jimmy 帶著幾個男孩一溜煙的就看不到人,原來是刻意加快了腳步走回民宿,打算開車來接我們。我、世業和其他的孩子慢慢的往回走,仁傑和文雄兩個人輪流推著腳踏車,在騎不動的上坡路上,繼續哀嚎;偉偉則和我們談著他對未來的不安和對弟弟們的期待。就在Jimmy和阿布拉鋸竹子的那片竹林不遠處,路邊出現了熟悉的葉子,幾乎是認出它的同時看到了它正結實累累,並淹沒在整片的雜草裏。相對於我的興奮,孩子們似乎早已知道有這麼回事,淡淡的証實,「對啊!這是奇異果。」看到整片荒廢奇異果園,想起魯壁的那一片樂土,覺得可惜,口中喃喃「都是雜草」,孩子也跟著應著「現在沒有人種了」,知道那兒有個故事,沒有再問細節,怕自己承受不住。

奇異果又稱獼猴桃,原產地不在紐西蘭而是中國,一開始推廣這水果時原先的英語譯名是Chinese gooseberry(漢語直譯唐鵝莓),而奇異果(kiwifruit)則是1974之後才成為西方通用的商品名。

奇異果被認為是營養密度最高的水果,外皮有豐富果膠,可降低血中膽固醇,預防心血管疾病。一天兩顆奇異果可補充身體中的鈣質,增強人體對食物的吸收力,改善睡眠品質。奇異果有豐富的維生素C,且果肉中黑色顆粒部分,有豐富的維生素E,可以防止發生黃斑病變。且奇異果屬低脂低熱量水果,還有豐富的葉酸膳食纖維、低等。奇異果中所含的精氨酸能幫助傷口癒合,並有治療陽萎的作用。奇異果中含有多種氨基酸,像麩氨酸精氨酸這兩種氨基酸可作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、可促進生長激素分泌。

奇異果食譜:
奇異果薏仁沙拉
1. 薏仁泡水4小時,入沸水,煮熟,放涼。
2. 奇異果、小番茄、紅洋蔥切塊。
3. 橄欖油2匙、紅酒醋2匙、糖1匙、鹽1/4茶匙、黑胡椒1/8茶匙調成醬汁,拌入。

奇異果牛奶冰沙
將奇異果、冰塊、蜂蜜及牛奶入果汁機中,以高速打成冰沙狀即可。

奇異果總匯
1.蟹肉棒、蝦仁、花枝等海鮮汆燙至7分熟,放涼,切小塊。
2.奇異果切丁或切碎,撒上黑胡椒、鹽巴及半顆蛋黃攪拌均勻。
3.將奇異果拌醬鋪放於蛋塔皮(或四分之一厚片土司)底層,再放上玉米粒、海鮮塊。
4.起司絲覆蓋其上,放烤箱以150~180℃烤10分鐘,外表呈金黃色即可。

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



馬美小路的一邊是村子、天主堂和我們住的李楝山民宿,另一邊則是高高的山崖,山崖邊上種了幾棵己經不採收的果樹,正結實累累,樣子和青梅一模一樣,只是覺得奇怪,己經過了清明時節,近端午,怎麼還有未熟的梅子在樹上,孩子說是李子。原本不信,她明明就是梅子,怎會是李子,猶豫了二秒,嗯~孩子們說得斬釘截鐵,想必見過她另一種姿態了,認了她是李子的事實,一切就都合理了起來。

心裏籌算著可以拿這些李子怎麼辦?問女孩,這李樹是誰家的,沒人認真,女孩們隨口應著,順手也就採了枝上的青李往嘴裏送。我的眼瞪得斗大,他們吃完一顆,又採了一顆往我這遞來,要我也嚐嚐,我嚥嚥口水,說自己怕酸。大姐簡婷為要我放心,又往口裏送了一顆,說:剛咬下去有一點酸,再吃下去就不酸了,反而有一點甜甜的味道。見幾個姐妹淘有志一同的附和著,我也開始跟著催眠自己,嚐了一口。想必我的臉皺成了一團,眾家姐妹笑的笑,安慰的安慰,但都紛紛鼓勵我別吐掉,再多嚼幾口,就會感覺到甜味。想想,生命中很多事不都是這樣嗎?如果可以把一開始的苦澀味牚過,也許就容易嚐到甘甜的味道。不知道是心理作用或真是味覺的變化,苦澀酸味漸漸的不見了,淡淡的桃子清香湧上來。

回來找了資料,總找不到在馬美看到的那種長得像梅子的青李,圖片大多是熟成以後的樣子,可以確定的是她並不是紅肉李,至於她是屬於嫁接的桃接李、梅接李或是脆李…不得而知,也許下一次到馬美,等她成熟了些會好分辨些。

台灣的李子大多產在中部以北的山坡地,採收期大約是3-8月,桃接李顧名思義,根部是桃樹,而身體是李,如此,李子的甜份會增加,但壽命則會減短;而梅接李相較之下則壽命較長,但是口味較酸。

李子的營養成份高,含維生素B、C以及鈣、鈉等礦物質。另外,桃接李的表皮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及鈣,因此最好連皮一起吃。中醫將李子視為是調整肝功能及淨化血液的水果,可改善津少易渴,小便不利,食慾不振等症狀。 李果除了可以鮮食之外,可以糖漬、鹽漬、打果汁、做果醬、蜜餞或釀酒。據說吃李果還有解酒醒腦、增進食慾、防止便祕的功效。

糖漬李作法:
桃接李(800g)洗淨、瀝乾。用刀拍或是劃裂,平放,撒下砂糖,白話梅六顆,直到李子均有糖漬為止。放置一小時,之後不時搖晃容器二至三小時,讓李子均勻沾到糖液,大約放置一晚後即可食用,切勿醃漬過久,發酵太多反而會失去李子的清香味。剩下的漬液可拿來泡紅茶,變成梅李茶。

醃李子作法:
李子洗淨、拍裂。加入塩,搖勻,置放三十分鐘,將塩水倒掉,加入糖搖勻。最後加入南薑末或是梅粉或蒜末,也可不加糖加入醬油、胡椒粉、辣椒變成鹹口味的醃李子。

脆李作法:
材料:十斤李子、十斤糖、一斤塩
1. 李與鹽1:10搓揉10-20分鐘,產生苦水後倒掉苦水。
2. 用刀背將青李拍裂。
3. 青李與鹽加兩倍重物壓12小時。
4. 青李轉黃,以流水漂洗5-6小時。
5. 以手甩或脫水機瀝乾水份。
6. 與李同份量糖,分三次加入醃漬。
7. 第一次加糖30%搖勻,室溫醃一天,倒出糖水。第二次同第一次。
8. 第三次用40%糖加水(糖量的一半)煮開,放涼,加入李中,放入冰箱三天至七天可食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8.06.21.22
這週上山李子已經被採光,因此要更正李子是有主人的,
而且是要採收的,李子是蜜李,黃肉的,很香,甜度很高,
雖然已至採收尾聲, 還是吃到了幾顆。
嘻~ Lucky~

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

Tana


爬李棟山時,除了「馬告」,偉偉還為我們介紹了另一種特別的植物「Tana」-刺蔥。偉偉欣喜帶我們認識她的神情,彷彿這是山上才有的特殊物產。是啊,我也是在另一座後山才認識她的。

刺蔥和香椿是在花蓮唸書時認得的,那時不吃葷食,這兩樣對我而言是素食中重要的“調味品”,她們也從此在我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。下山後香椿繼續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份,一次跟莫媽媽散步時的介紹,香椿變成我們家的常客。刺蔥則不同,她有更濃的野味,聽佳儀說,過去巴宰族人也吃刺蔥,平埔族隨著時日漸漸馴化,但刺蔥沒有,依然有著一股特殊的勁味,喜愛的人自然愛她,不喜愛的人難以接受,我則是在玉峰時沒有選擇之下只好接受她的味道。

沒有語言天份的我,對於記憶新語彙有障礙,刺蔥我早己認識,但Tana是屬偉偉的、是屬馬美的,我有著強烈的動機想把偉偉教我的Tana名字記起來,但是…哎~。就在我努力背記Tana的大名時,也許是想助我一臂之力,忘了是仁傑還是文豪突然冒出來,指著玉環說:「她就是Tana,跟這個是一樣的。」我先是楞了一下,然後大笑,跟玉環說,原來你是「刺蔥小姐」,玉環沒有反駁,繼續跟著姐妹淘前行。我又重覆了幾次Tana的名字,玉環才悄悄的靠到我旁邊來,輕聲的說:「我叫Hana,那是Tana不一樣。」,輕輕柔柔的,彷彿只是在告訴我一椿聽來的故事,好溫柔的女孩啊~。「Tana,Hana;Hana ,Tana…」因著Hana和偉偉不時的幫我複習,我終於把Tana的名字記起來了,YA~

Tana生長在1600公尺以下的地方,屬於芸香科,跟香椿比起來,Tana在屬性上反而與橘子、柚子類的較為親近。她七、八月開花,具有香味,會吸引許多蝴蝶流連其上,因此被稱為「蝴蝶樹」;又因其全身長滿了刺,另有一個可愛貼切的名字叫「鳥不踏」。古代重陽節有佩戴「茱萸」的習慣,據說有避邪的功效,而這茱萸指的就是刺蔥(Tana)一類。

Tana可以拿來煮豆腐味噌湯,阿美族人也常拿她煮雞湯、魚湯,她可以做涼伴豆腐,炒飯,做炸刺蔥,可以鹽漬當小菜,上一次我們在玉峰也嚐過刺蔥炒蛋,氣味不如聞時那樣刺鼻,味道還不差,此外,佳儀的半個故鄉-南投,還有人研發做刺蔥酒、刺蔥蛋糕、刺蔥餅和麵包…等。

Tana具有祛風、活血、散瘀的功能,因此,將Tana葉片泡酒喝,對跌打損傷,風濕關節痛有明顯的效果。另外,以Tana的葉煎水或酒亦可治感冒、頭痛甚或瘧疾;光是咀嚼Tana的根也有緩解蛀牙時的疼痛,真神奇。

馬告




週末營的第二天,跟著馬美的孩子去爬李棟山,知道自己體力不好,一開始就沒勉強自己跟上孩子的速度,佳儀和女孩們陪著,走在隊伍的最後面。

孩子漸漸知道我們的實力,頻頻回頭,停留,嬉戲,等候我們,在此同時也發明了各種好玩的小把戲,像是躲在草叢裏突然跳出,或是突然轉身大叫嚇人,或是宣稱有蛇的往回跑,體貼的孩子除了放慢腳步,還不時替我們解說環境,用帶來的刀子為我們製作登山枴杖…

上山不到十分鐘,走在中間的治偉突然停在一棵小樹前,身邊圍著三四個孩子,偉偉等我們趕到,跟我們說:『這是馬告』,聽說她的大名已久,但卻遲遲未見她的真面目,哈~今天終於親眼見她了。偉偉站在馬告和我們之間,突然在靦腆的臉上出現了幾分少見的自信笑容。佳儀、Jimmy在伊娜的店喝過馬告泡的茶,偉偉和孩子也紛紛讚揚馬告做成美食的滋味,偉偉說:「我們都會把她放在湯裏,好吃~」,聽了讓我羨慕不已,決心要嘗嘗她的味道。

採下馬告的葉子撕碎聞了聞,有一種檸檬香茅的味道,查了資料發現馬告屬於樟科,那麼味道的親近就不足為奇了。眼前看到的馬告子,還沒有成熟,是綠色的,佳儀和Jimmy說伊娜店裏拿來泡茶的是已經成熟呈現黑色的馬告子,等不及她成熟,先採了幾顆,打算回馬美泡來喝喝看。

這次上李棟山已經是五月,馬告的葉子還帶著春天的嫩綠,還在青春期的葉子,在枝上顯得輕盈,資料中提到,二、三月是馬告開花的季節,我們沒趕上,馬告的花十分美麗,是象牙白和淡黃色相間的花朵,馬告開花時,可不是一朵一朵的,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,有人形容像是雪花般動人,很羨慕住在馬美的孩子,每年總有機會欣賞一次馬告花的雪祭,希望有機會還能看到那傳說中那象牙白的馬告花朵。

下山時跟佳儀說,花草集的記錄裏的好像不完全是馬美的特色植物,比較像是台灣植物在馬美,但是「馬告」卻提醒我,馬美有著獨特的驕傲。「馬告」在別處看不見,只有在一千多公尺的山地,「馬告」別的族群沒有,早期只有泰雅族人(部份賽夏、排灣、魯凱人)食用,住在平地的我第一次在馬美見到她,但對偉偉、文豪…這些馬美人而言,「馬告」有著自小而來住在靈魂裏的熟悉味道,「馬告」對我,對那些孩子而言都是屬於馬美的。

馬告的中文名稱叫山胡椒,因她的味道像薑又叫做豆鼓薑。馬告的使用價值很高,有一些是從馬美孩子的口中聽來的,有一些是從資料中讀到的:在「馬告」生長的季節,山上人家的湯料中一定少不了它,將林中摘取的「馬告」,放在碗中稍事磨破,使其滲出綠色汁液,然後加入煮熟的湯中。如果遇到沒有其它湯料,單單「馬告」加生薑,也能讓大伙吃的碗底朝天。有時夏天氣候炎熱,煮一大鍋薑水,放冷後加入磨破的馬告,就是耕作中長輩最解渴的生機飲品。新鮮的果實搗碎加水飲用,可消除宿醉引起的頭疼,身體的痠痛,聽說幾個小時就可以見效。

馬告美麗芬芳的花可以泡茶,嫩葉可以入菜,新鮮的果實可以滷豬肉、牛肉或炒小魚干,或煮成排骨湯,山胡椒生木瓜雞湯、山胡椒清蒸魚還有山胡椒香菇湯,味道特殊且可口。樹根也和果實一樣可以煮湯或滷肉;晒乾種子具有一般胡椒之調味功能。葉、花、果實及樹皮均可提煉精油防治白蟻,現在也有人把馬告精油用於食品及化粧品等及醫藥製品的原料,用途真多。吃不完的馬告還可以洗淨瀝乾用鹽揉搓,放入乾淨瓶中密封,放入冰箱中,或是製成「馬告青醬」,長期保存。

除了人喜愛馬告的味道,早期沒有塩時用馬告來調味外,yabit也愛她的氣味,若非人類的干擾,飛鼠在一夜之間可以將果實吃光。

我想,下一次不論在什麼地方再看到馬告,嘗到她特殊的香味,都很難不想起那第一次帶我認識她的馬美,和那群體貼可愛的孩子。



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

蕗蕎


第一次週末營的第二天,我們到下馬美探訪另一處民宿,受到主人熱情招待,水蜜桃酒、烤肉、蕗蕎都是他們招待客人的特產,第一次看見剛採下來的蕗蕎,實在不起眼。

蕗蕎又稱為火蔥、蕎頭、薤(謝)或是小蒜。找到一份有趣的資料,據說中國古代在立春時,要献五種春後冒出的野菜嫰芽給春神,他們相信如此可淨化大地之氣,自然也能淨化人體磁場,献的五辛裏就包括了小蒜,也就是蕗蕎,所以春天吃蕗蕎還有淨化、迎新的象徵意義呢!早知道那時就不把她推給Jimmy了。

蕗蕎生長有季節性,只有在農曆二、三月,葉、頭幼嫩均可食,過了這時間,葉變老韌,根莖變得肥大,就只能食頭了。她生長的環境大約是800公尺到1200公尺的山地,馬美剛好符合這樣的環境。蕎頭(不讀喬而讀轎)指的是蕗蕎的鱗莖(頭),就是Jimmy所寫的藠頭,是最常被食用的部份。

蕎頭性溫,味辛苦。可治夜汗、氣喘。近日有報導蕗蕎還有排汞、鉛、鉮等重金屬毒害之功效,也是搶手的減肥聖品。另外,在野外若被蜂、蟲螫傷,可以蕗蕎葉搗爛敷在傷口上,可消退。

蕎頭的味道和蒜(或是大蔥)差不多,但較溫潤,沒有那麼刺激、辛辣。記得是很大了才知道蕎頭這食物,大約是大學時,有一次,住對面的丁奶奶端來一大盤醃好的蕎頭,家人當是泡菜吃了,沒多久丁奶奶又炒了牛肉末再送來。對她的認識開始於丁家,讓我一直以為蕎頭是丁奶奶安徽老家的特產,看了資料才知,台灣很早就有人種植。

雖然我可以接受蕎頭的氣味,但是至今還沒有勇氣嘗試生食蕎頭,佳儀比我勇敢得多,在馬美就已經嘗過她的滋味了,看她的表情應該是很難忘的,嘻~

蕎頭的料理方式很多,切碎可煎蛋、炒牛肉、梅花肉片、炒海鮮。也可直接生食、涼拌、鹽漬、醋漬或是做成梅汁蕎頭。

醃蕎頭方法:
1. 蕎頭(2.5斤)洗淨,加少許塩(1.6兩)攪拌出水後浸一晚,次日塩水倒出。
2. 糖(7兩)以二碗水小火攪拌煮沸,待稍涼後加糯米醋(不可煮)一碗混合。
3. 1.2.兩者混合放入乾容器內,最後倒入米酒一碗即完成。

梅汁蕎頭作法:
1. 蕎頭洗淨,去外膜,放滾水川燙兩分鐘(除辣味)。
2. 2000c.c.水放入話梅數顆,加入適量冰糖、白醋、少許醬油燒開即離火成醬汁。
3. 兩者混合,待冷入冰箱冷藏。

下次若還有此特產,希望能試試看。

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

豌豆







李棟山民宿的旁邊是劉家阿媽的工寮,正值桂竹筍季節,時常見到劉家親友忙近忙出,一會兒從工寮搬筍干半成品出來曝晒,一會兒又擔心下雨把筍干搬回工寮,有時還得幫忙劈柴準備升火烘烤,可以看到孩子們難得認真莊嚴的一面。有一次,看見德華和朋友將盛放筍干的篩網抬出,放在地上晒太陽,不多久阿婆追出來責駡,原來是壓著地上的東西了,德華笑笑,發現自己的疏忽,連忙乖巧的把篩網往邊上移,我從工寮上方俯瞰,只見一叢綠色小苗,不明白是什麼,走下去瞧了瞧,原來,是「豌豆」。

豌豆還不只這一株,仔細一看,地上約莫有十幾棵初生的豌豆苗,原來工寮的外面原是一片菜圃,只是菜還沒長大,暫時變成了晒筍場,沿著菜圃的四圍走了一圈,菜圃的另一邊種了一整排已近成熟的豌豆,豌豆甘甜,蟲兒早知道,因此被啃食嚴重,不知種植的人愛吃她的葉或是莢,我則十分喜愛豌豆像粉紫蝴蝶般的花朵。

豌豆的品種很多,有的欲食其豆(青豆仁),有的欲食其莢,有的則重其嫩莖葉(豌豆嬰、豌豆苗),豌豆傳入中國時期很早,從漢朝就開始栽培,台灣相傳是由荷蘭人傳入,故又名荷蘭豆。乾豆可以作糕餅或飼料,莖葉可做綠肥。豌豆性喜涼冷乾燥,易有病蟲害,且同地不可連續栽培,需和其他作物輪作。

豌豆的花是美麗的蝶形花,依品種不同而有白、紅、粉、紫不同的變化,豆仁和豆莢變化也多,還記得國中生物課本上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就是用豌豆研究出來的。

豌豆性味甘性平,無毒,益中平氣。將豌豆芽洗淨搗爛,壓汁,每日飲用兩次,一次半杯,略加溫對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改善老年痴呆均有助益。唯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。

豌豆的營養豐富,豆苗有大量維他命C,可美顏,豌豆泥可促進腸道作用,使久痢之糞便凝結,老年人體弱,也可以豌豆仁煮羊肉食用,是滋補益品。另外,豆莢含的豌豆素(pisatin)有抗癌活性及抗霉菌的作用。

豌豆食譜眾多,可清炒豆、苗,生食做沙拉,做手捲,加水果打精力湯,豆泥可做各式糕餅甜點…。

【豌豆糕食譜】
1. 豌豆洗淨、瀝乾,加入水5杯與小蘇打(去豆腥味)拌勻,靜置5~6小時,用清水漂洗,瀝乾,加水6杯煮開,去除浮沫,煮至熟爛。
2. 把豌豆與湯水打成糊狀,用濾網過濾, 加砂糖拌勻,續加熱豆糊濃稠。
3. 豌豆糊倒上烤盤,刮平,覆蓋保鮮膜,放進冰箱冷藏,冰硬即可取出切塊。